相機的廣告。
巧妙的將電腦裡才會看見的low-pixel 3D用來當作實體的廣告物。
note:
呼應Jazzliang老師部落格的Metaphor and Form文章。
相機的廣告。
巧妙的將電腦裡才會看見的low-pixel 3D用來當作實體的廣告物。
note:
呼應Jazzliang老師部落格的Metaphor and Form文章。
Source : http://adsoftheworld.com/media/outdoor/mcdonalds_night

Sources:http://www.nearfield.org/2008/05/touch-and-travel第三章詳細的談論「資訊」(information)。提到資訊就是關於溝通,它牽涉了符號、想法、訊息、意義的人際交換。主要都是舉圖書館書籍的例子來談資訊檢索各方面。 最後才提到資訊檢索的問題本身已有了基本的改變,也就是成為新的資訊互動典範。

來工作坊的第一天當大家把自己帶來的筆電拿出來時,便發現MAC迷在這工作坊一點都不孤單,大約有一半(甚至更多)的人都使用蘋果,我也因此更了解我手邊小白的其他功能。
課程進行中也發現了這兩本書躺在老師的桌上, Physical Computing和Making Things Talk,果然是實體互動界的聖經....
這隻電子狗的用途在於Tobias老師要將我們從實作中喚回時用的,每次只要Tobias老師要跟大家說話,便會高舉這隻會動會發出聲音的狗來勾回我們的魂魄~
課程中也有玩到用電流發出聲音,還是很疑惑接上喇叭為什麼電就會有聲音,旁邊交大同學一直很有興趣的問TA:這玩意只能做到這樣嗎?還可以怎樣玩?
佈滿花花的筆電是Mark老師的,因為我們這組的喇叭發出音量太小,所以老師就接上他的電腦用PureData軟體將喇叭聲音調大。
6/30一大早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新竹交大,雖然不是第一次來,但再一次的迷失在交大不規則的小徑中,失去方向....好不容易終於報到領到了小冊子和名牌。接下來的時間除了換上很$%@&的T恤,坐在浩然國際會議廳見大官之外,比較特別就是陳文玲老師的分帽式了。也許是中哈利波特的毒太深,我以為應該會有一頂神奇的帽子,不然就是可以讀取腦波的機器,來幫大家分組。結果,都不是。但也因為這個分帽式,讓我往後寧願早起,甘願晚點回宿舍都要來上文玲老師的課。
下午開始,所有學員便到各自所屬課程上課,我選的是C課程,和Arduino Board相關的課程,上課的有Tobias老師和Marc老師,老師除了介紹板子也從創意工具包裡的電子元件開始介紹,雖然老師上課都用英語上課,不過這個課程裡剛好安排了suno當助教,像是吃了定心丸安心了不少。 其實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助教們在重要的部份也都會翻譯告訴大家。
在此次課程中用到了一些之前沒接觸過的電子零件。 也把之前學過的部份在複習一次。有趣的是,當我拿出自己帶來的超大光敏感應插在麵包板時,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在經過我們這邊座位時,眼睛都像是在街上看到正妹的反應一樣被它吸引住,而且不斷稱讚它很美。
粉紅色的LED燈,是Marc老師的壓箱寶,似乎是香港買的。他在我們這組上課實作時,把原來的LED燈換成這個,而且說這個LED燈會讓人們感到開心。的確,有幸福感顏色的LED燈,馬上讓我們三個女生笑得很開心~

可用於防禦的力量同樣能用於攻擊。
據說(可能是假借名義)某位倫敦蘇格蘭場的警探曾宿命地說,十五年內大部分的刑案破案都要用到電腦,可是大部分刑案犯案時也會用到電腦。
──《資訊革命了什麼》
網路讓我們生活變得很便利,資訊流通快速的特性,使得訊息傳遞超越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可以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也可以即時交流對話。尤其是影音串流技術的進步。電影裏被定調為”壞人”的角色利用網路流量來殺人,他獵捕對象,再運用本身對於電子、機械、電腦等知識設置機關,架設網站,然後就等著製造網路流量的網友們互動當他的共犯。因為他把自殺父親成為笑柄的禍首歸咎於媒體網路傳播,所以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來復仇,讓每一次的殺人都在網路實況轉播,讓每一次殺人都靠網友瀏覽來達成目的,還在網站設置供人留言互動的版面,讓網友互動,不論是謾罵還是其他評論。電影最後一幕還用網友po的”How cn i download this video?”作結尾,個人覺得這部片反諷意味濃厚,呈現現今網友對於網路上流傳影片的反應,部分越不道德的影片越能有大量的點閱數字,完全忘記反思自己是否扮演了某種推手的角色。
BOOK:Pure Finland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Authors:涂翠珊
Abstract:
許多設計大師和各領域的品牌創新,都值得深入探討,但是作者更想去了解芬蘭設計創意背後所傳遞出的人文精神──想讓世界更美好的強烈人文理想。因為正是此種精神所以讓芬蘭設計在形式與功能、人文與環境的平衡美感之餘,還帶給人深深的感動。
Note:
談到北歐設計,你會想到什麼?
如果單獨提到made in FINLAND芬蘭,你會想到什麼?NOKIA,and?
看到罌粟花雨傘,你會說那是北歐設計,還是你知道那來自芬蘭設計師之手?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這本書針對北歐五國中的芬蘭來做介紹,書裡面談了很多經典的芬蘭設計作品,像是:Maija Isola設計的罌粟花圖樣(unikko)、Harri Koskinen設計的冰塊燈(Block Lamp)、Alvar Aalto的芬蘭湖造型花瓶,以及其他在當地的設計活動,如果,作者在這本書只是放了設計作品的圖片、設計師的名字和經歷、以及設計理念和該作品得過哪些獎這些文字,我不會如此的推薦此本書。
我熱愛的是此書不僅談設計,還從芬蘭的民族特性、地理環境、生活型態、歷史人文來說芬蘭設計是如何的與他們當地人息息相關,以及芬蘭設計的原創idea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本書所強調芬蘭設計師創意源自自身生活週遭的特點可以從目錄之標題窺見,像是:生活何處不設計、街角門後的創意設計心、非時尚的真創意、以人為本的設計城市、五彩花與生活小創意、回歸自然悠閒、靈感來自於生活、自然中的靈感新意、藝術設計的人文家園等。
P.S.書裡面也都附上內容提到的相關網址,有興趣的讀者還可以上網更深入去瀏覽。
而看完書中設計師源自於環境靈感所得到的啟發,對照自己所處的台北,開始思考我所生活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處於上網率之高、無線網路覆蓋率九成的台北、以及所謂資訊爆炸的環境,我有我在此都市叢林的優勢,但也因為無時無刻不斷有新訊息的灌輸,也因此少了很多省思的時間和週遭生活環境對話的空間。不是說這樣子就不好,畢竟這也是一種歷經文化、時間、地理特種背景所塑造出來的城市特性。只是不禁會想,如果有設計師去用夢幻湖或台北盆地形狀發想做成的缽碗瓢瓶、杜鵑花(市花)或是梅花(國花)作為織品圖樣,或是來個結合陰雨綿綿(中南部同學對台北的印象)的雨燈會是怎樣的作品?
觀察,是很重要的。
但有時候,在創作發想時總會陷入某種迷思,想找出和現在已經有的設計不一樣的東西,但卻會忘記設計其實是一種態度,應該是設計師來自於生活的感受和啟發,而不該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否則做出來的設計是無法打動人心的。
一直以來都是學設計這塊,沒有學過程式。